新闻中心

【江南体育】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融合

2024-12-11 00:24:4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当互联网和科技的影响无处不在,未来城市的面貌还会一尘不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事实上,技术改变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面貌,还有构成城市肌理与内核的建筑、社区、市民,以及人和人之间连接的维度与形式。

  作为国内最早倡导“互联网+”的公司,腾讯很早便开始关注如智慧城市等议题江南体育app,希望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消除信息孤岛、及时解决市民的需求,连接起城市的方方面面。

  未来的城市空间可能变成什么样?有哪些新的技术正在推动城市变革?在腾云主办的“比特之城与空间实验”研讨会上,来自传媒、科技、城市规划和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视角出发,对未来城市空间提出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融合了自己的设想,并分享了最新实践案例。以下为活动内容集锦。

  

  为什么要重新讨论比特之城?

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融合

  

  胡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威

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融合

  廉·米切尔曾在《比特之城》中讨论到,在一个计算和电信无所不在的世界里,身体借助电子手段而大大加强,后信息高速路时代的建筑以及超大规模的信息企业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时代,城市的概念会受到挑战,而且最终必会重新定义。计算机网络会像街道一样成为都市生活的根本,内容容量和屏幕空间成为宝贵的、受欢迎的房地产,大多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转移到赛博空间里。其结果是,我们必须在根本上重新地、系统地来阐释我们所熟知的空间理论。

  为什么要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组合将会深刻影响我们享受经济机会和公共服务权利、公共对话的性质和内容、文化活动的形式、权利的实施以及由表及里的日常生活体验。我们其实有一种希望,能不能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重新构建我们的公共空间?

  一个传统社区的复兴

  

  车飞

  北京市海聚特聘专家

  北京服装学院智慧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现

  在大家总会讨论公共空间私有化的问题,但公共空间集体化才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

  举例来说,在一座城市里,城市级道路面积一般占城市面积的8%到12%,这其中不包括小区内部的封闭道路。而在居住区里,这个数值是20%。按这个比例计算,国内城市路网面积中有一半都处于不能使用或使用效率非常低的状态。

  从单位大院到门禁社区江南体育官网,我们以北京东三环到西三环之间的城市形态为原形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每个大院、社区背后都有其原有的城市规划模型,每一个小模型有完全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随着历史的延续,每一个小模型都有一套对城市、对社会交往的设想,但当这些设想被拼接在一起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只是简单拼接在一起。

  我们曾对北京一个传统小区做了调查,这个小区随着单位制和计划经济的衰败而走向衰落。2008年,因北京奥运要拓宽道路,于是拆除了小区的围墙。最初当地居民不高兴,担心影响小区安全。但之后居民都很满意了,因为这块地的租金涨起来了,商业价值增加了。这个小区成为社会街道复兴传统居住区的典型。

  我们进一步发现,整个小区是街道办事处、房屋中介、居委会三方合作的模式。政府投资社区建设和维护的费用,由街道办实施政府的治理任务,房屋中介来盘活这个新兴市场。这样一种政府先期投入的多方合作的模式也许可以被应用到更多的地方。

  另外,中国城市规划模式的另一个问题,就在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迅速衰减。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差异性和多样性同样非常可贵,希望我们的城市建设可以为城市差异性的生长留下一些空间。

  连接之后有共识吗?

  

  孙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我

  们现在经常说移动互联网,这是人类社会改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移动性变成了人类社会生存的基本状态和核心价值,这代表着人类自身和世界连接的基本的方式。从传播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移动技术和社会连接之后发生的一些新变化。

  从移动性范式出发,把城市看作是多种时空杂糅的存在,是多种关系网络的存在。所以它既强调地方性场所,同时又和全球化网络连接在一起的。

  于是出现了两个变化,就是传播主体的多元和多面。所谓多元,就是“人人都有麦克风”。多面,一方面是传统媒体衰落,而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从相对稳固的状态转为始终处于流动变化的不稳定情形。“多面”的另一重意思是,一个自然人或一个组织,可以借用新媒体以多种身份、面貌出现在多重交流网络中。

  这样的状态非常复杂,涉及多重流动交织的关系网络。简单的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涉及三重网络。

  第一,是地理的网络,即和实体空间有关的网络。

  第二,是社会学、政治学比较关心的交往的网络,传播、城市规划都包含其中,即在实体空间或社会关系中怎么建构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交往、协商关系。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意义网络。技术使我们连接了,交往了,但我们在连接之后有共识吗?有大家对公共生活、城市产生的真正认同吗?我们现在研究城市或者处理一些城市问题,这三重网络是彼此隔绝的,所以特别期待跨学科的合作。

  澳大利亚学者麦夸尔,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地理媒介。讨论中国城市发展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个理论,把三重网络互嵌式地捆绑在一起加以思考。

  讨论中国城市发展的时候,可以借鉴这个理论,把三重网络互嵌式地捆绑在一起加以思考。首先,地理网络强调的是连接,比如智慧城市把城市主要地看作是一个管理对象,重点是如何实现技术连接。其次,交往网络强调交流,连接以后要有沟通,要发生一些实际的传播实践,实现某种具有公共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现实影响,也就是激发普通民众广泛参与、共享的城市社会实践。最后,我们把城市看作是一个共同体,它共享的公共价值到底是什么?它要能生产出意义、达成共享、创造真正的共通、共识与共同利益。只有创造这样一种公共生活,才是城市生活的价值所在。

  梦想的城市,是每个人的城市

  

  储妍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研究员

  城

  市权这个概念产生于去年10月在厄瓜多尔召开的第三次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上。“城市权”也可以翻译成“进城权”或“市民权”,指的是一个人住在城市里,参与城市生活时平等的使用和塑造城市空间的权利。

  城市权问题在城市规划工作中的表现,就是如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公众参与成份。我们认为,应当通过数据科学来提升公众参与度。

  在城市或社区,通过一系列的社会感知技术——比如人脸识别等——可以有效的识别一些微妙的情绪,而且能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大范围的调研。我们把这种感知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项目里,其实就是在帮助市民行使城市权。

  以回龙观为例,我们分析数据后发现,回龙观的内部通勤比例很低,从事软件开放行业的回龙观人大多在上地上班,而从事文教、商业类工作的人在中关村甚至国贸上班。另外,回龙观本地没有什么休闲的地方,主要商业设施仍处于低端业态......

  至此,我们不仅能告诉规划师应该增加怎样的商业和就业,还能告诉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融合他们这一地区应该引入哪一类的品牌。为了解决回龙观交通拥堵问题,规划师还规划了一条公路,可以直接从回龙观骑行到上地,远期甚至可以发展到中关村。

  总的来说,城市权其实是市民如何平等塑造城市空间的一种权利。但过去塑造城市空间的信息是被高度垄断的,所以更多体现为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也就是信息即权力的概念。而数据科学或社会感知技术是我们的手段,最终的目标是让信息回到市民的手里。

  什么叫“手都”,什么叫“城视”

  

  岳路平

  艺术家

  我

  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是《大教堂与集市》,被认为是开源运动很重要的著作。给大家分享的是其中土地和比特协议的部分江南体育客户端

  众所周知,约翰·洛克对于土地开垦有三种做法如何运用网络技术促进社区融合:一、无主的土地可以围起来获取这片土地所有权;二、如果土地已经有主,会有一个契约链;三、逆权侵占。《大教堂与集市》认为,土地开垦的原则也可作为开源运动的基本原则。因此开源运动的理论并不新鲜,甚至跟英美的保守主义是一样的,甚至跟法国大革命都是有区别的。

  这里就有一个重大意义,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维基百科上哪怕修改一个逗号也会留下证据,因为它会通过许可证制度追溯一个人对它做出的贡献,包括现在的CC协议、共享知识协议等都和洛克的土地经济观点有关。接着,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礼物经济和馈赠经济。

  智能手机普及后的都市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我碎片化的梳理了一些关键词。

  一个词叫“手都”,第二个词叫“城视”。我们今天的城市其实更多是依靠视觉驱动的,视网膜成了数据的抽血马桶。视觉驱动着市民成为网民、股民和房奴,我们每天都通过手机信息,塑造个人身份的方式也不再是看电视。这就是所谓的“手都”和“城视”。

  另一方面,在城市里,商场越来越美术馆化,美术馆越来越超级市场化。伦敦的美术馆成了游乐场,蔡国强也把中国美术馆做成一个游乐园,让大家用过山车的方式理解艺术史。再比如说火人节,组建一个八天、八夜、八万人的临时社会,所有的建筑都可以在网上下载……

  最后分享一句话给大家,詹姆逊说:现代主义是时间的,后现代可能是空间的。